自從戰後台灣的自主工運於1980年代後期爆發以來,大大小小的勞資爭議與勞工集體行動不知多少,這其中只有少部分有留下文字或影像的紀錄,而即使是這些留下的紀錄,大部分亦只是事件經過的描述或報導,比較缺乏對於行動策略、組織方法以及運動成果累積的討論。如此,這些集體行動的經驗就只是累積在當事人,或特定協助團體的組織者身上而已,欠缺經驗的擴大交流與傳承,等到下一次類似的案例發生時,如果不是同一個團體在旁協助,則同樣的過程必須重新摸索一遍。 
讓現場延伸
因此,我們在敬仁的網頁上企劃了一個新單元叫「組織工作現場」,企圖透過訪談組織幹部(包括工會幹部及協助團體的專職組織者),來擴大行動經驗的傳承與交流,並經由訪談內容呈現出這些組織者如何看待行動策略、組織方法及運動成果累積等相關議題。個別案例可能只是單一事件,但案例不斷累積之後,或許我們可從中發現一些傾向、趨勢、危機或希望,這是我們的目的。
許多對於勞工行動的紀錄都會描寫資方的鴨霸與官方的無能,這是事實無可諱言,但敬仁更希望能呈現的,是在如此的逆境中,勞工運動能否發展出有效相對應的行動策略與組織方法,並經由這些策略與方法達成運動成果的逐步累積。我們所試圖指向的問題,是哪些東西影響了組織者的判斷與選擇,這些判斷與選擇又如何影響了個別事件的結果,甚至是工運的長期發展。 
新的企劃
去年末於桃園發生的耀文電子勞資爭議事件,牽涉到公司重整、勞退金超額提存及圍事份子等相關問題,在最近的勞資爭議中相當具有代表性,適逢我們有機會接觸到相關組織工作者,也承蒙他們的協助,使得訪談得以順利進行。我們把它作為本單元的起點,請多給予我們你的建議與看法。謝謝!
個別案例中勞工爭取到什麼、抗爭成功或失敗固然重要,同樣重要的是,組織者在行動中對訴求、策略、方法的抉擇如何關係到抗爭的成敗,以及後來工運的發展。我們不企圖為每一次行動做出評論,我們目前只是透過訪談,盡量忠實呈現出受訪者的想法,我們期待在足夠多數量的案例之後,能整理出有益於大家進一步討論的材料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